1月11日,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《關于促進食品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》(下簡稱:《指導意見》),《指導意見》中明確指出,為改善供給結構,提高供給質量,未來將開展食品健康功效評價,加快發展嬰幼兒配方食品、老年食品和滿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,并開展應用示范。
《指導意見》提出,“十三五”期間將積極推進傳統主食及中式菜肴工業化、規模化生產,深入發掘地方特色食品和中華傳統食品。支持發展養生保健食品,研究開發功能性蛋白、功能性膳食纖維、功能性糖原、功能性油脂、益生菌類、生物活性肽等保健和健康食品,同時一并開展應用示范。
為提升產品品質,《指導意見》中提到,未來將進一步健全標準體系,加快推進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清理整合,開展重點品種和領域的標準制(修)訂,推動食品添加劑等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;鼓勵地方根據實際需要完善地方特色食品標準;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,推動建立自身食品安全制度規范;引導企業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;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誠信自律制度,探索建立食品工業企業誠信檔案等。
在優化產業結構,促進轉型升級的大目標下,推動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成為主要任務之一。在原料資源富集地區,選擇一批已初具規模、地方特色突出的食品產業園區,以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為引領,開展集食品研發創新、檢測認證、包裝印刷、冷鏈物流、人才培訓、工業旅游、集中供熱、污水集中處理等為一體的現代食品工業示范基地建設,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,使關聯企業集聚發展、土地集約使用、產品質量集中監管,促進食品產業轉型升級。
《指導意見》指出,未來還將加強產業鏈建設。支持骨干食品企業延伸產業鏈條,推進原料生產、加工物流、市場營銷等環節融合發展。鼓勵食品企業發展訂單農業,推進原料專業化、標準化、規模化、優質化生產,建立穩定的食品原料生產基地。健全食品冷鏈物流建設和運行標準,提高冷鏈物流效率和水平。
在科技運用方面,加快工業云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食品工業研發設計、生產制造、流通消費等領域的應用。加快推進個性化定制和柔性化制造,鼓勵重點行業企業建設數字化車間,開展食品制造智能工廠建設試點示范。同時,也要推動食品工業與教育文化、健康養生深度融合,鼓勵發展食品工業旅游、制造工藝體驗、產品設計創意等新業態。
此外,《指導意見》中特別提到,要推進綠色制造。探索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食品工業可持續發展模式,支持食品加工園區的循環化改造,引導企業建設綠色工廠,加快應用節水、節能、節糧等高效節能環保技術裝備。強化資源循環利用,鼓勵企業加強副產物二次開發利用,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。嚴格落實國家“去產能”有關政策,依法加快淘汰污染嚴重、能耗水耗超標的落后產能。
《指導意見》中明確指出,世界經濟復蘇乏力,食品跨國集團加快全球布局,對我國食品產業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和挑戰。國內人力、土地、環境資源保護等綜合成本不斷上升,食品工業保持高速發展難度加大。隨著消費結構升級,消費者對食品的營養與健康要求更高,品牌意識不斷增強,食品工業發展模式將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。
未病先防,讓養生成為一種生活習慣